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危害及防制
雞傳染性支氣管炎(IB)是由冠狀病毒屬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(IBV)引起的一種急性、高度接觸性、高度傳染性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傳染病。以潛伏期短、傳播迅速、發病率高,造成“假母雞”和重大經濟損失為特征。目前在世界各養雞國家均有發生,并不斷出現新的變異株,是一種危害性很強的雞的傳染病。特別是腎病型等變異株的產生,給養雞業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,因此,IB仍然是養雞業的一個嚴重問題。一、病原特性及危害
依據IB病毒對雞體各器官組織的親嗜性和發病情況、臨床癥狀、剖檢變化的不同,分為呼吸道型傳支、腎型傳支、生殖道型傳支和腸型傳支。我國從1953年有呼吸型IB的發病報道以來,陸續在北京、上海、四川、新疆等地有疫情發生;80年代開始又有腎型傳支(KIB)發病的報道,近幾年來,全國很多地區呈暴發流行;同時以引起雞群產蛋大幅度下降為主要特征的IBV變異株4/91和腺胃型IB在各地時有發生乃至暴發的病例出現。這充分表明I B在我國比較廣泛的流行,特別是近年來暴發流行的KIB和4/91,給養雞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。
雞IB病原是雞IBV,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,呈圓形,單股RNA病毒,具有囊膜,直徑為90-200nm,病毒粒子含有表面纖突糖蛋白(S)、基質糖蛋白(M)和核衣糖蛋白(N)三種特異性結構蛋白質,其中S蛋白含有S1各S2兩種糖多肽;研究證明,IBV的血凝抑制抗體和多數病毒中和抗體都是由S1誘發的。IBV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,于宿主體內可存活較長的時間,但對熱敏感,56℃15分鐘或45℃90分鐘即可滅活;IBV耐酸不耐堿,對乙醇和其它化學物質及消毒劑較為敏感,如1%萊蘇兒、1%福爾馬林、0.1甲醛等均能在3-5分鐘內將病毒殺死;MgSO4對IBV有穩定作用。
雞IBV的突出特點是血清型多,目前已發現20個以上并且新的血清型不斷出現,據報道,僅KIBV毒株就有16個血清型,其中代表株有T,G,H,M-H和28/86。但是于我國分離的IBV毒株還未進行統一的血清分型,使其血清型數量仍成未知數,從而給本病的防制帶來很多因難;雞IBV的另一個特點是:在雞胚上傳代到第四代以上時,由于阻礙雞胚發育而發生獨特蜷縮胚現象。雞IBV可在雞胚腎細胞和雞腎細胞上生長,且能引起細胞病變;可在20日齡雞胚氣管環上皮細胞上生長而引起纖毛運動停止;也可在雞胚中干擾ND病毒產生可以被特異性抗血清所抑制的血細胞凝集素。
雞KIB發生不但可造成雞群發病死亡,而且若于早期感染,其輸卵管發育就會受到抑制甚至破壞,母雞長到成年時,成為不產蛋的“假母雞”,使雞群到達產蛋高峰期的產蛋率達不到應有的高峰。雖然因病毒株、流行程度、環境因素等不同,使本病發后生后的危害程度各不相同,但雞群發病周齡越早,對成年期產蛋影響越大實踐證明,如在1~3周齡發生KIB,死亡率較高,但形成的“假母雞”將會減少,大約可使雞群成年后產蛋率降低7~8個百分點;若干12~15周齡發后KIB,雞群成年后產蛋率降低5個百分點左右;產蛋雞群發生KIB后,也會造成產蛋下,但一般不超過10%,病愈后可以恢復或回升到接近原產蛋水平,并且很少形成“假母雞”。
各飼養階段發生KIB,均對成年雞群產蛋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,并致使褪色蛋、軟殼蛋、畸形蛋或沙殼蛋等現象出現,使蛋品質降低。交不產蛋的雞解剖發現,大多數內臟器官基本正常,只有輸卵管發育不全。大部分病雞輸卵管纖細菲薄,有的輸卵管內有白色可透明的液體,甚至混有白色絮狀物,出現大小不等、單個或串株狀的水泡;輸卵管的前部形成盲端,與腹腔不通;有的輸卵管變成2~8cm的纖細狀物,大部分病雞的卵巢正常,個別出現卵巢萎縮或變性。
二、流行病學特點
雞KIB在各種年齡、品種的雞群均可發生,但以雛雞最易感,特別是15~40日齡的錐雞發病最多,病情最多,病情最嚴重,死亡率也高,隨著年齡的增長,抵抗力增強,發病日齡相對穩定。本病潛伏期很短,一般可于十幾個小時至幾十個小時內在同雞群中出現臨床癥狀,雞群一旦發病,數天甚至48小時之內即可波及全群,多發于深秋和早春之間。不同的KIB變異株之間,毒力差異較大,有些只引起易感雞的輕度感染,而另一些則可引起較為嚴重的疫情和死亡。我國目前常見的發病率大多為30%~50%,甚至70%以上,病后5~7天發生死亡,死亡率一般20%~30%,甚至70%~90%。
本病主要通過易感受雞與病雞的直接接觸而受感染,亦可通過空氣、人員、用具等媒介而傳播。雞群擁擠、過熱、過冷、通風不良、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,以及飼料供應不足、配比不當等,均可促進本病發生。本病可通過蛋垂直傳播,康復雞所產的蛋、氣管與泄殖腔的分泌物均可帶毒,但一般不超過35天。
本病雞群開始表現為一貫性的呼吸道癥狀,出現輕微的呼吸困難和咳嗽,此時往往不被引起重視。隨之癥狀逐漸加劇,病雞食欲減退或廢絕,精神沉郁,羽毛松亂,渴欲增加,飲水量比正常提高2倍以上,排大量水樣稀便,排便比正常增加2~3倍。病后期共濟失調,脫水繼而出現大量死亡。病雞面部及全身皮膚發紺,特別是胸肌、雞冠和肉髯變成紫紅色;一般發病后5~7天出現死亡增加,第10~12天死亡逐漸減少,病程大約為25天左右。
三、病理變化
剖檢變化:病雞呼吸道變化不明顯,有時僅見氣管下段有漿液性分泌物。部分病雞心、肝、脾及腸管表面散布石灰樣的白色絮狀物,呈痛風病變。法氏囊、肓腸淋巴結等有出血現象,直腸發炎,未端膨大部充滿大量的石灰樣灰白色稀糞。腎臟的變化非常明顯,表現為極度度腫脹,顏色變淡,表面呈斑駁狀的“花斑腎”,腎小管和輸尿管因尿酸鹽沉積而擴張。
組織變化:主要表現為間質性腎炎,腎小管皮細胞顆粒變性,間質中有大量異嗜性細胞浸潤:腎小管病變主要是在髓質中,不僅可看到局部壞死,還可見到腎小管上皮的再生趨勢。有些病例可見由尿酸鹽沉積而形成的痛風石;有些腎小管上皮脫落,上皮細胞濃縮碎裂,開成小的壞死灶,腎小管的囊腔擴張。
四、診斷
1、依據發病特點、流行病學、臨床癥狀、剖檢變化等可作出初步診斷。但進一步的確診應通過實驗室血清學試驗和病毒分離來完成。
2、用SPF雞胚進行病毒分離鑒定。
3、用中和試驗(VN)、血凝抑制試驗(HI)、瓊脂擴散試驗(AGP)、ELISA和交叉保護試驗等均可進行本病的診斷。其中VN、HI試驗是目前對該病毒血清分型的唯一方法,而熒光抗體技術和AGP試驗有利于IBV的鑒定,但不能用作該病毒的血清型鑒定。
4、鑒別診斷:注意與IBD、MD、傳染性腎炎(AIN)、螺旋體病、住白細胞原蟲病、飼料配比不當、維生素缺乏及藥物中毒、等引起的腎臟病變相區分。
(1)IBD:IBDV侵害腎臟的變化與KIB很相似,但程度較輕,其IBDV所致的骨骼肌出血、法氏囊特征病變等,KIB是沒有的。IBD的AGP試驗陽性。
(2)MD:MDV也能引起腎臟腫脹等病變,但MDV侵害腎臟時,可造成腎臟結節性腫瘤。可用羽囊AGP試驗鑒別。
(3)AIN:AINV感染雖可引起雞生往長發育受阻,腎臟發炎等病變,但病變程度不同,并且AIN一般表現為亞臨床癥狀。用特異性抗AINV熒光抗體染色受感染的腎臟觸片,能夠 在早期查到病原。
(4)飼料配比不當:飼料中蛋白質和核蛋白含量長期過高、鈣過量或鈣磷比例不當均可使腎臟負擔加重,從而造成腎臟損傷,臨床上表現為痛風。但除腎臟尿酸鹽沉積、腫大外,一般內臟器官均見尿酸鹽沉積現象,同時沒有KIB所致的其它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。調整合理的氏局料配方后,有明顯效果。
(5)維生素缺乏:當VA長期缺乏或VD長期過量時,同樣可引起腎臟損傷,造成尿酸鹽沉積。但VA缺乏可出現失明、運動失調、干眼病以及VD過量造成主動脈和其它動脈血管鈣脂等癥狀。
(6)藥物中毒:當抗菌藥或抗寄蟲藥如磺胺類藥、呋喃類藥和喹乙醇等中毒時,也會出現程度不同的腎臟腫脹、出血,但同時有肌肉、腸道點狀出血,血液凝固不良等不良等癥狀,并且使用藥物的歷史。
五、防制
由于KIB的血清型多,新的變異株不斷出現,不同的血清型之間又無特定的免疫交叉保護關系,而對每一種新出現的血清型都研制一種新的疫苗顯然是不可能的。為此,應引入IB保護型的概念,采取綜合防疫措施。從嚴格生物安全防疫措施、加強隔離消毒、檢疫監測、飼養管理、免疫接種、藥物防治等全方位配合防制,才可取得良好的防制效果。
1、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工作 加強雞群飼養管理,做好冬季保溫、夏季防暑、合理通風、程序化的環境凈化和衛消毒,進行隔離飼養,嚴禁病毒傳入;防止密度過大,減少應激因素,供給優質飼料,確保雞群健康。
2、加強檢疫監測,防止綜合感染 要加強雞白痢、白血病、霉形體等疫病的檢疫凈化工作;對IB免疫抗體進行程序化監測,以掌握疫苗免疫對雞群的保護力。注意大腸桿菌及IBD、MD、CIL、CIA、AL、RE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導致IB免疫失敗,造成KIB的發生和流行。
3、免疫接種 我國曾針對雞的預防使用H120和H52弱毒疫苗,但是由于疫苗的積壓清型與臨床病原的血清型相關性小,使這兩種疫苗對當 前流行的KIB幾乎沒有保護力。由于各種IB血清型與其臨床表現型之間沒有特定的對應關系,在使用IB相應血清型制備的疫苗時有很好的保護作用,而不同的血清型之間則無特定的交叉保護關系;但KIB病毒株與某些呼吸型毒株之間可有較好的交叉保護作用,目前許多養雞者采用的Ma5疫苗,在分子生物學上與KIB有80%的交叉保護作用,所以用戶普遍反映采用Ma5防制KIB效果較好(編者注:最近發現Ma5的效果并不十分好)。
鑒于IBV容易發生變異,血清型較多,且不同血清型之間的免疫交叉作用又不一致,為獲得最好的疫苗免疫效果,在進行IB疫苗免疫接種時,應根據本地區的流行情況,盡可能選用與本地區流行病毒株相適應的疫苗進行合理地免疫接種。
在雞群受KIBV攻擊后,雞群抵抗發病的能力與其在感受染進抗體的效價有關,母源抗體可以有效的抵抗KIBV;抗體效價越高,感染后發病損失越少,反之亦然。當給種雞接種活毒疫苗后,再接種油乳劑滅活苗,則可提高卵黃中IB特異性IgG抗體滴度,使此種蛋孵出的雛雞血清中IB特異性IgG抗體可維持35天,能起到保護雛雞免受IBV感染發病的作用。為此,應做好雞IB的疫苗接種。種雞和蛋雞可參考以下程序免疫:1日齡Ma52滴鼻或點眼;2周齡H120+4/91飲水;4周齡Ma52+H120飲水;12周齡H120+4/91氣霧或飲水;17周齡滅活苗(呼吸型+腎型)肌肉注射。但有試驗證明,使用Ma52與4/91兩種不同血清型的IB弱毒疫苗聯合免疫,對世界上廣泛流行的各種不同抗原型IB強毒的攻擊能夠提供更為有效和寬廣的免疫保護效果。因此,有些地區采用1日齡用Ma5和2周齡用4/91免疫方法,同樣收到良好的效果。由于使用中等毒力的IBH52活毒疫苗時,對Ma52和IB滅活苗的免疫應答有干擾作用,將會增加雞對IBV的敏感性,造成免疫失敗或誘發KIB的發生,因此,目前許多人不主張使用H52弱毒疫苗免疫。
4、治療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。對病雞的各種治療均為對癥的支持療法。用于縮短病程、緩解病情、減少死亡降提高雞體的抵抗力。雞群發病后,于飼料中增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,減少蛋白質含量1%-2%,飲水中加入人工補液鹽等電解質;采用烏洛托品80~100mg 體重,皮下注射;0.5%碳酸氫鈉飲水5天;可起到消腫、滲水利尿、消炎、改變腎臟pH值,利于尿酸鹽排泄之功效。若有細菌并可繼發感受染時,可加入抗菌藥物配合治療。